更没有想过,为将来他们能帮自己去巴结这类同学。
在北方的这个三线城市里,当时说话办事一般都需要找人、需要讲人情,而穆青这样的家庭注定不会有“贵人”相助,穆青本人也不知道怎么去结交“贵人”。
父母当然也没给兄弟两个积攒下有用的人脉关系,言传身教也并非八面玲珑结交权贵。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穆青弱小的心灵,朦胧中知道自己没办法跟别人相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曾回忆那时去过同学家,能感受到同学家里的温暖,父母与孩子间的融洽。
他觉得,那种家庭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而那时他自己就如草芥,骨子里是自卑的。
从小到大,穆青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中等水平。他知道自己不聪明,但应该属于那种很用功而且比较执着的一类人。
住在他家前面楼里的顾叔,站在自家的寝室就能看到穆青房间的窗。
高三时,一次顾叔来家做客,跟父亲讲:“你家穆青一定可以考上大学。”父亲问他为什么?
顾叔说:“我也是无意中发现的,无论我多晚睡觉,睡前,都能看到穆青房间里亮着灯。无论我多早起床,也一样看到穆青房间亮着灯。这孩子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这么起早贪黑的读书,考不上大学才怪!”
在高考这样相对公平的考试中,顾叔以及穆青这样的家庭信奉努力的重要。信奉只要多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殊不知这也是一种竞争,而非与世无争。只是这种竞争相对公平,这是当时穆青没有意识到的。
高考前的努力,在当时的穆青看来,那只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并非是在跟别人竞争。
他只想战胜自己,只要把以前不会、似懂非懂的知识都弄明白,把以前还没背下来的知识点,都背下来,晚睡早起甚至一夜不睡也是应该的。
他不想偷懒,怕高考后会后悔,也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自己该怎么办。
穆青觉得自己家里没有能力求人办事,没人脉,也没钱。即使有,他也不愿意去求父母,帮自己找工作或做买卖。
自己近视眼,也不可能参军入伍。他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孤注一掷考大学。
至于是否能够战胜别人从来都没想过,他的初衷只是战胜自己,只是希望自己能逐渐提高。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穆青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注意力只集中在跟自我的斗争中,只想战胜自己,基本忽略自己的主观努力与外界的联系。
这样做,是否会与他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愿相违背,穆青也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等他真正意识到,并且真正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已是时过境迁。
穆青家里从来都没有过大学生,他是第一个。所以在穆青估分填报志愿时,家里亲戚没人能给他提供有用参考。
那时候企业管理算一个热门,他父亲不知道听谁讲,这个专业毕业后就能当官,所以要求他必须报这个专业。
对此,穆青根本就是嗤之以鼻,但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反驳。只是告诉父亲企业管理是文科招生,他高考是理科。
父亲听后,也只能悻悻然离开,不再坚持。
高考填报志愿前,穆青专门去请教了中学老师,希望报考的专业能与政治经济学有关,可他估的分数让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年这所本地学校有一个专业叫做“工业企业管理工程”,是理科招生,估计他的分数可以去。
老师大体给穆青介绍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一部分会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他就决定去报这所学校。
不是他父亲讲的,为了当官,而只是对这方面的课程感兴趣。将来能干什么他并不知道,但他推测,一定不可能毕业就可以当官。
穆青父亲知道他报考的专业后,笑的合不拢嘴,觉得穆青还是比较听话的孩子。
心里想,当父母的怎么可能会害孩子,孩子听话就会少走弯路,穆青报这个专业就是听了自己的话。
穆青报到上学后,才知道这个专业为什么理科招生。原来这个专业名称就叫“企业管理”,一直是文科招生。
后来改名为“工业企业管理工程”,是专门针对工业企业的,偏理工科内容。因为前几届文科生,对理工科内容学习相对吃力,所以穆青这一届开始理科招生。
穆青在三年的学习里,恍惚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一直担忧自己将来到底能干什么,临近毕业分配他还在想这个问题。
他们这一届毕业分配是双向选择,面向本地企事业单位。
生源大部分本地,分配也在本地,于是各位学生家长就大显神通。
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父母或亲戚朋友所在的单位。这些单位一般都是本地的大企业或政府机关。
剩下没有门路的学生,就只能与用人单位沟通。
当时,大学生还是比较抢手的,即使大专毕业也一样。很多单位都来学校要人,学校根据学习成绩排出名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