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三计,属于攻战计。
“打草惊蛇” 的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出自《三十六计》3. 而作为成语,其最早出处是宋?郑文宝《南唐近事》中的 “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一、含义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机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在军事谋略上,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是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解释:有怀疑的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侦察核实。“阴之媒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条件。这一计启示人们,对于任何可疑的情况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行动决策。
三、应用场景和示例
军事领域
比如在古代战争中,一支军队想要攻打敌方的营垒。但敌方营地周围的情况不明,包括是否有伏兵、陷阱等。此时,如果贸然进攻,可能会陷入敌人的包围圈。于是,军队先派出小股侦察部队,故意在营地周围做出一些骚扰行动,比如放箭、制造声响等。通过观察敌方的反应,如敌人的兵力调动、是否有隐藏的火力点暴露等情况,来判断营地内的真实兵力部署和防御情况。就像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强劲对手,每一次行动都很谨慎。如果要进攻魏军的某个据点,可能会先派出小股士兵佯攻,看看魏军的应对策略,以此来推测对方的虚实,避免陷入敌军的圈套。
商业竞争
在商业领域,当企业想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但是对市场中现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太了解时。企业可以先采取一些小的试探性行动,比如推出一款限量版的产品,看看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竞争对手迅速做出价格调整或者推出类似产品进行反击,企业就可以了解到对手的产品优势、价格底线以及市场反应速度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就像战争中的情报一样,能够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合理的市场战略,避免盲目进入市场后遭受巨大损失。
刑侦领域
警方在侦破案件时,对于一些有组织犯罪或者复杂的犯罪团伙,有时候会采取 “打草惊蛇” 的策略。例如,警方可能会故意放出一些消息,说已经掌握了某个犯罪团伙的部分线索,或者对与犯罪团伙有关联的一些小角色进行公开审讯。观察犯罪团伙的后续动作,看他们是会销毁证据、转移人员,还是会加强防范等。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警方进一步确定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核心成员以及犯罪证据的藏匿地点等关键信息,从而为最终破获案件提供有力支持。
打草惊蛇在三十六计中的计策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谨慎侦察,避免冒进
当敌方的兵力部署、行动意图等情况尚未明确暴露,行踪诡秘时,切不可盲目轻敌、贸然行动。需先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侦察,核实相关信息,以充分了解敌方的真实情况,就像在迷雾中探索,必须先摸清周围的环境和潜在的危险,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14.
以佯攻等手段诱敌暴露
在确认情况不明朗的前提下,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小规模的佯攻或试探性行动,即 “打草”。这些行动要足以引起敌方的反应,但又不会使己方陷入过大的风险。通过观察敌方对这些 “打草” 行为的应对方式,如兵力调动、火力分布、防御加强的方向等,来推断其隐藏的实力和真实意图,让敌方在不经意间 “惊蛇”,从而暴露自身124.
反复侦察,确定虚实
一次的 “打草” 行动可能无法完全洞悉敌方的全部情况,因此需要进行反复的侦察和试探。不断地制造不同形式或不同区域的 “打草” 动作,从多个角度收集信息,相互印证和补充,以更准确地把握敌方的虚实。只有经过多次、全面且细致的侦察,才能将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情况彻底摸清,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可靠依据14.
根据敌方反应灵活决策
“打草惊蛇”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根据敌方的暴露情况制定相应的作战或应对计划。如果敌方在 “打草” 后惊慌失措、露出破绽,那么就可以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以优势兵力或策略战胜敌人;如果发现敌方实力强大、防御严密,则需要重新评估形势,调整己方策略,或继续等待更有利的时机,或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下是三十六计中打草惊蛇之计的一些案例:
军事领域
崤山之战:公元前 627 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大夫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但秦穆公不听。郑国得到秦国袭郑的情报后,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并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经过崤山时,秦军未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然而,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后,孟明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此时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秦军情知不妙,结果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