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自己感到无比失望,虽然勉强应付过去,但心里却充满了沮丧。“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法语,为什么还是这么差?” 她问自己。每次在银行、邮局或者超市,简单的对话却让她感到无比尴尬。她还记得有一次去银行开户,银行职员用法语飞快地问了她一些问题,而她只能断断续续地回应,银行职员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悠然顿时感到脸颊发烫,羞愧不已。
渐渐地,悠然开始害怕与人交流,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对话,她都会感到焦虑不安。每次需要开口时,她总是先在心里默默背好每一个可能的对话场景,反复确认自己不会说错。但无论她多么小心翼翼,似乎总会出差错。
“我是不是不该来这里?”她偶尔会这样想。她甚至想过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遇到的困难,可是又觉得这样未免太软弱了。
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豪华到简陋的巨大落差
语言障碍让她感到无力,但真正让悠然感到不适应的,还有生活中无尽的小琐事。在国内,悠然几乎不用自己动手处理这些日常杂事,保姆会打理好一切,她只需专注于学习和自己的爱好。而现在,她必须独自面对每一件小事。
学生宿舍狭窄的空间和简陋的设施与她过去在国内习惯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的房间不过十几平米,摆满了必要的家具,床垫硬得像块石头,墙上的白漆已经开始剥落,窗帘也有些褪色。一开始,悠然以为自己可以适应,但住了几天后,她发现自己每天都在与这些细节搏斗。
有一天晚上,悠然决定自己做饭,她回忆着家里保姆平时的步骤,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做一道煎鸡胸肉。她把鸡肉放进锅里,听着油滴的嘶嘶声,心里居然生出几分成就感。然而,她却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判断鸡肉熟了没有。她翻来覆去地煎,最后却发现表面已经焦黑,里面却还是生的。无奈之下,她只能扔掉那块鸡肉,最后泡了一碗速食面草草解决了晚餐。
更让她感到挫败的是洗衣服。在国内,这样的事情从不需要她操心,衣服总是被整整齐齐地送到她的衣柜里。而在巴黎,学生宿舍里没有洗衣机,她必须走到几百米外的自助洗衣店。第一次去洗衣店,悠然站在洗衣机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她拿着几枚硬币,摸索着投币口,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会用机器。最终,她不得不向旁边的一位法国女孩求助,那位女孩耐心地帮她操作洗衣机,并用简单的英语告诉她每个步骤。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悠然心里却有些酸楚,连洗衣服都需要别人教自己,真的好无能。
生活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让她感到疲惫不堪。曾经习惯的舒适与便利似乎一下子全都离她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件又一件的麻烦和困扰。悠然开始怀念家里的宽敞厨房、熟悉的香味和保姆亲切的笑容。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轻松适应一切。
一个晚上,她独自坐在宿舍的桌前,看着眼前的课本,却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巴黎的夜晚如此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车声。她的心里空落落的,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没有任何依靠。
她突然觉得自己像是被抛弃在了世界的某个角落,所有的梦想与期待都被现实的艰辛击碎了。她开始质疑:我真的能适应这样的生活吗?我真的能撑下去吗?
学业与生活的压力
悠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学习,也会变得如此艰难。在国内,学业对她来说一向是驾轻就熟的事情,几乎从未遇到过什么阻碍。但在巴黎,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理所当然。
第一次上课:语言的困境
她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大学的课堂时,那种紧张与期待交织的心情。那天,她特意穿上了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法式风格的连衣裙,试图融入这个新环境。悠然选修了一门法国文学史课程,这门课对她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她曾在国内自学过一些法国文学,觉得这会是她展现自己的好机会。
然而,当教授站在讲台上,开始以流利的法语讲课时,悠然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教授说话的速度太快了,悠然只能勉强听懂一些关键词,剩下的句子在她耳边仿佛成了一阵模糊的背景音。她的手忙脚乱地记着笔记,试图跟上教授的节奏,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跟上每个观点的推演,更别说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周围的同学们似乎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讲,偶尔还会与教授互动,而悠然却只能低头看着自己凌乱的笔记,心里充满了无力感。她感到一种深深的疏离感,仿佛整个教室里只有她一个人被隔绝在外,无法融入这个学术世界。
课后,教授留了一份阅读作业,是一篇关于19世纪法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悠然回到宿舍,翻开那篇论文时,感到眼前一片模糊。尽管她可以勉强读懂单词的意思,但这些复杂的句式和晦涩的学术语言让她感到如坠云雾。每一个段落都像是需要翻译一次,而即使翻译了,她依旧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