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清朝光绪十一年,那是一个外患频仍、局势动荡的时代。中法战争的硝烟虽渐散去,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深深烙印在国家的躯体之上。清政府在军事上虽有局部胜利,但整体仍处于劣势,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国家主权进一步受损,西方列强借机加紧对中国的窥视与侵略步伐,沿海地区时刻笼罩在被侵犯的阴霾之中。台湾,这座孤悬海外的宝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物产,成为列强觊觎的焦点,海防压力空前巨大。而国内,有识之士们痛定思痛,洋务运动持续推进,力求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力,抵御外侮。在此背景下,台湾建省并巩固海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台湾一地的安危,更是整个国家海防体系完善、维护主权完整的关键一步,承载着无数国人期盼国家自强的殷切希望。
据《光绪朝台湾建省纪要》记载:“十一年,台湾建省,此乃固东南海防、兴宝岛之要举。划疆分治,设官署,整军备,兴农桑,期以台湾之繁荣,壮吾国海防之力。然初建之时,诸事繁杂,资金难筹,人才亦缺,且民俗各异,治理非易,幸有诸臣协力,志士齐心,虽艰,志在必成也。”这段文字清晰地呈现出台湾建省面临的重重阻碍。资金方面,大规模的建设涵盖官署建造、军备扩充、农业发展等诸多领域,所需费用庞大,可当时清政府财政吃紧,资金筹措极为困难;人才上,从能妥善治理地方的行政人才,到精通军事指挥训练的将领,再到熟悉农桑等产业发展的专业人员,皆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之台湾本地民俗文化有其独特性,与大陆存在诸多差异,这使得治理工作复杂且棘手。不过好在朝廷上下齐心,诸多贤臣和民间有志之士纷纷响应,即便困难重重,也决心要让台湾建省之事顺利达成。
阿才,是个性格直爽且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为人热情大方,身边的人但凡有什么难处,只要他知晓了,定会倾尽全力去帮忙,大家都很喜欢他这个热心肠的性子。但他也有个小毛病,就是性子太急了些,做事常常风风火火,缺乏周全的考虑,因此偶尔也会好心办坏事。阿才本是福建沿海渔村的普通渔民,靠着出海打鱼维持生计,常年在海上漂泊的生活,让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对大海周边的情况了如指掌,水性更是好得没话说。当听闻台湾建省以及要巩固海防的消息后,他那满腔的爱国热忱瞬间被点燃,没多做犹豫,便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前往台湾投身建设的路途。
初春的阳光洒在身上,阿才站在驶向台湾的船头,望着那片波光粼粼的大海,心中满是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一路上,他听着同行的人们谈论着台湾的情况,越发觉得自己此次前去定能有所作为,为保卫家乡贡献一份力量。船终于靠岸,阿才踏上台湾的土地,眼前那热闹又忙碌的景象让他激动不已。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官员们带着文书和工具,在不同的地方丈量土地,规划着未来官署、兵营等的建设位置;一队队的士兵扛着武器,精神抖擞地进行操练,喊杀声回荡在空气中;还有不少百姓也在帮忙搬运各种物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建设新台湾的热情。
阿才很快就找到了负责招募民夫的地方,管事的见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中透着健康的红润,眼神中透着一股质朴与坚毅,再加上得知他是个经验丰富的渔民,熟悉水性,二话不说就把他招进了帮忙修筑沿海防御工事的队伍里。从那之后,阿才每天都跟着大伙起早贪黑,干着辛苦的体力活。他们要先去海边的采石场,把那些沉重的石料开采出来,再用绳索、推车等工具,沿着崎岖的山路运到海边修筑炮台的地方。一天下来,阿才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可他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怨言,反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深知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在为守护台湾、保卫祖国的海防添砖加瓦呢。
有一回,大家正在搬运一块格外巨大的石料,那石料估计得有上千斤重,几个人用粗壮的绳索套住它,喊着号子,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把它挪动,可石料却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还差点把拉绳索的人给带倒了。阿才见状,心急如焚,他大喊一声:“兄弟们,加把劲啊!”说着就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肩膀顶住石料,和大家一起用力。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石料终于开始缓缓移动了,可就在快到指定地点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石料突然失去平衡,朝着一旁正在休息的几个工友滚了过去,那速度极快,眼看就要砸到他们了。阿才眼疾手快,大喊一声:“小心!”然后猛地冲过去,用力推开了那几个工友,而他自己却躲闪不及,被石料擦到了身子,重重地摔倒在地,顿时觉得一阵剧痛袭来,身上也擦伤了好几处。工友们赶忙围了过来,七手八脚地把阿才扶起来,关切地询问他的伤势。阿才强忍着疼痛,挤出一丝笑容说:“没事儿,兄弟们都没事就好,咱接着干活儿。”管事的听说了这件事,对阿才的英勇行为大为赞赏,还专门让人送来了伤药,叮嘱他好好养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