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巳,公元1581年,大明朝的天下在改革的浪潮中继续起伏涌动,宛如一艘大船,正试图在时代的洪流里调整航向,驶向更为安稳繁荣的彼岸。
彼时,首辅张居正所推行的各项改革已渐入佳境,考成法让官场风气为之一振,那些往日里推诿塞责的官员们,如今都如被上了发条的木偶,不敢稍有懈怠,衙门里的政务处理得愈发高效;而一条鞭法更是在各地持续生根发芽,虽历经诸多波折,却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百姓纳税的方式以及地方的经济生态。
在这诸多变革之中,有一座名为应天府的繁华大城,乃是江南的要地,商贸兴盛,人文荟萃,城中街巷纵横,店铺林立,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穿梭其间,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在应天府的城郊,住着一位名叫陈老三的农户,家中有几亩薄田,靠着一家人辛勤劳作,勉强糊口。陈老三为人老实巴交,身材敦实,皮肤被日头晒得黝黑发亮,手上满是老茧,那是多年劳作留下的印记。他平日里最大的念想,就是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再攒下些余钱,给儿子娶房媳妇,把日子过得安稳些。
这日,陈老三从田里干完活回来,坐在自家小院的石凳上,一边擦着汗,一边和老伴唠叨着:“老伴儿啊,我今日听村里的教书先生说,朝廷那改革又要往深里去了,说是以后咱这日子啊,说不定能更舒坦些呢。可我这心里啊,总是没个底儿,也不知道这改革到底能给咱多带来些啥好处呀。”老伴儿正在一旁纳鞋底,听了这话,抬起头来,白了他一眼,说道:“你呀,就知道瞎操心,只要能少交点税,让咱家里多落下些粮食,那就是好事儿呗。管它咋改呢,咱老百姓就盼着实实在在的好处。”陈老三挠挠头,憨笑着说:“你说得也是,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咱只要能把肚子填饱,别的也不敢奢求咯。”这“民以食为天”的话语,自古便流传于民间,道出了百姓生活最质朴的需求。
且说这一条鞭法,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应天府周边的实施细则又有了新变化。原本只是将赋税徭役合并折算成银两征收,如今却要进一步丈量土地,清查田亩的实际数量和肥瘠程度,以便更精准地确定每亩的税额。这可触动了不少豪强大族的利益,他们以往靠着瞒报土地、勾结官吏等手段,少交了不少赋税,如今这一清查,可就像是要从他们身上割肉一般,自是百般阻挠。
在应天府城里,有一位颇有权势的刘姓大户,家中产业众多,田连阡陌,奴仆成群,过着极为奢靡的生活。这刘大户听闻了改革深化要清查田亩的消息,心中大为光火,把几个平日里与自己往来密切的乡绅请到家中,在那雕梁画栋的堂屋里,满脸怒容地说道:“诸位,这朝廷是要把咱们往绝路上逼啊!这清查田亩,不就是想多从咱们身上刮银子嘛,咱可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得想个法子应对才是。”旁边一位李姓乡绅附和道:“刘兄说得极是,我听说有的地方官吏都被上面施压,不得不认真清查了,咱们得赶紧疏通疏通关系,可不能让他们轻易得逞。”众人纷纷点头,当下便开始谋划起来,有的说要给县令送厚礼,有的提议找朝中的人脉去说情,一时之间,堂屋里乌烟瘴气,满是算计的味道。
而在县衙里,县令张大人也是头疼不已。他深知这清查田亩是朝廷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得认真执行,可这地方上的势力错综复杂,那些豪强大族又都不好惹,若是强行推进,怕是要惹出不少乱子来。这日,师爷前来禀报道:“大人,那刘大户又派人送了厚礼来,想让咱们在清查他家田亩的时候手下留情,您看这事儿如何是好呀?”张县令皱着眉头,在屋里来回踱步,半晌才说道:“这可如何是办呐,收了礼,那是违背朝廷旨意,不收吧,又怕他们暗中使绊子,阻碍清查之事,容我再斟酌斟酌吧。”
再说回陈老三这边,村里的里正召集大家到村口的大槐树下,说是要讲讲这清查田亩的事儿。村民们纷纷赶来,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里正站在树下,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各位乡亲,朝廷如今深化改革,要清查田亩,这可是为了让赋税更公平合理呀,大家都要如实上报自家的田地情况,可莫要想着隐瞒,不然被查出来,那可是要受罚的。”陈老三听了,心中暗自思忖,自己家那几亩田都是实实在在的,没啥可隐瞒的,只要能按新规矩交税,要是能比以前少交点,那自然是好事。
可村里有个叫王二麻子的懒汉,平日里就爱占些小便宜,想着趁这机会,虚报自家田亩的肥瘦情况,好少交点税。于是,在丈量的时候,他偷偷地给负责丈量的差役塞了些银子,小声说道:“差爷,您行行好,把我家那田亩往差了记一记,小的感激不尽呐。”那差役本就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收了银子,便打算做些手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