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八年,岁次庚辰,公元1580年,大明朝的天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有山河壮丽的底色,又在上演着一幕幕关乎变革与民生的活剧。
彼时,朝堂之上,改革的浪潮正汹涌澎湃。首辅张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与睿智,力推诸多新政,试图为这已历数朝的大明王朝注入新的生机。考成法的严格施行,让各级官员不敢再如往日那般懈怠政务,衙门里的公文往来变得紧凑有序,往日堆积如山的奏疏得以迅速处理,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打起精神,为完成政务指标而忙碌奔走;一条鞭法的逐步推行,意在将繁杂的赋税徭役归并合一,按亩征收银两,这虽触动了不少豪强大族的利益,却也让普通百姓看到了赋税公平的一线曙光。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有一座名为江陵的小城,它虽不及京城的繁华喧嚣,也没有江南水乡那般闻名遐迩的富庶,却也是一方烟火人间,百姓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平淡却又真实的日子。
城中住着一位名叫赵大牛的壮年汉子,家中世代务农,靠着耕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大牛生得身材魁梧,皮肤黝黑,那是常年在田间劳作被日头晒就的。他为人憨厚老实,心地善良,平日里最大的盼头就是风调雨顺,庄稼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能填饱肚子,不再为那吃食发愁。
这日,大牛干完农活回到家中,坐在小院里歇息,看着家中那略显破旧的房舍,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愁绪。妻子李氏抱着幼子从屋内走了出来,见大牛愁眉不展,便问道:“当家的,你这是咋了?莫不是今日田里的活儿不顺利?”大牛叹了口气,说道:“哎,倒不是田里的事儿,我今日去镇上卖粮,听旁人说起那朝廷正在推行啥改革呢,说是能让咱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可这改来改去的,咱也不知道到底能咋样啊。”
李氏听了,微微皱眉,说道:“咱老百姓就盼着能少交点税,多落点粮食在自家口袋里,只要日子能安稳,比啥都强。也不知这改革,能不能真如那朝廷说的那般好呀。”大牛点了点头,应道:“是啊,我记得前朝有句话说得好,‘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朝廷想变法,想必也是为了让咱这日子能有个盼头,只是这过程,怕是没那么容易哟。”这话语乃是引自那商鞅变法之时的言论,虽时隔多年,却也道出了改革之不易与变革求新的必要。
且说这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地方上推行起来,那可是困难重重。豪强大族们自是不愿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暗中勾结地方官吏,妄图阻挠改革的进行。而一些守旧的官员,习惯了以往那繁杂的赋税制度,对于这新的变革也是诸多抵触,要么消极怠工,要么阳奉阴违。
在江陵城外的一处庄子里,住着当地有名的富户刘员外,家中良田千亩,奴仆成群,那日子过得是极为奢靡。这刘员外听闻了一条鞭法的推行,心中大为不满,想着自己以后要按亩缴纳更多的银两,这可如何是好。于是,他便召集了一帮平日里与自己交好的乡绅地主,在自家的宅邸中商议对策。
刘员外坐在那雕花的檀木椅上,满脸阴沉,对着众人说道:“诸位,这朝廷如今搞的什么一条鞭法,分明就是要从咱们兜里掏钱呐,咱可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得想个法子才是。”旁边一位王姓地主附和道:“刘兄说得极是,我听说有的地方官吏都不愿配合这事儿,咱们不妨也去给那县令送些好处,让他在咱这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拖着不办便是。”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当下就开始谋划起来。
而在县城里,县令李大人却也是左右为难。他深知这一条鞭法是朝廷的旨意,理应积极推行,可这地方上的势力错综复杂,那些富户乡绅又都不好得罪,若强行推行,怕是要惹出不少麻烦来。这日,师爷前来禀报道:“大人,那城外刘员外等人又派人来说情了,想让咱们放缓这一条鞭法的施行,您看如何是好呀?”李县令皱着眉头,踱步半晌,说道:“这事儿可棘手得很呐,朝廷的命令不可违,可这地方上的压力也不能不顾,容我再思量思量吧。”
再说回赵大牛这边,虽然对于改革的事儿心里没底,但日子还得照旧过下去。大牛依旧每日早早地就去田里劳作,精心侍弄着庄稼。这一日,村里来了几位县衙的差役,说是要丈量土地,为施行一条鞭法做准备。村里的百姓们听闻,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一位年长的老者上前问道:“差爷,这丈量土地是咋回事儿呀?以后咱这税到底咋个交法呢?”差役头目不耐烦地说道:“老头儿,你问这么多干啥,这是朝廷的命令,以后按亩收银子,你们就等着少交点杂七杂八的税吧,这可是好事儿,别在这儿耽误我们干活儿。”大牛在一旁听着,心中暗自思忖,若真能少交点税,那倒是不错,可就怕这中间又出什么岔子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