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朕稳坐这大明的龙椅之上,俯瞰着这万里江山,心中既有对这太平盛世的期许,又有着诸多的忧虑。这天下看似繁华,可朕深知,若想这江山长治久安,须得对天下的底数摸得清清楚楚,于是,朕决意遣使普查天下户口,这一举措,宛如在这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也在朝野内外泛起了层层涟漪。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春正月己丑,命户部核实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先是,上以宇内混一,版籍多亡,田赋之制不能尽善,乃诏户部籍天下户口,置户籍、户帖,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朕每每看着这记载,便觉责任重大,这户口之事,关乎赋税、徭役,关乎民生民情,关乎这大明根基之稳固,绝容不得半点马虎,而这也为围绕“1391年 朕遣使普查天下户口”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满是严谨、细致与民间百态的历史岁月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
且说在这应天府里,有个名叫陈生的年轻书生,自幼聪慧,熟读经史,一心想着能通过科举入仕,为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可奈何时运不济,屡次乡试皆未能中举,家境也日渐贫寒,为了生计,便在衙门里寻了个文书的差事,帮忙抄抄写写,记录些杂事。
那一日,陈生正在衙门里整理文书,忽闻上司说朝廷要遣使普查天下户口了,各地衙门都需全力配合,这事儿可重要得很,容不得丝毫差错。陈生听了,心中好奇,想着这普查户口到底是如何个章程,又会给这天下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上司见他一脸疑惑,便说道:“陈生啊,此次朝廷普查户口,乃是为了更清楚地知晓咱大明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也好据此来定赋税、徭役等事,你做事向来仔细,这事儿你可得用心着些,莫要出了岔子。”
陈生赶忙应道:“大人放心,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心里却想着,这天下如此之大,人口众多,要把户口都普查清楚,怕不是一件易事呀。
而在朝堂之上,户部尚书对着朕躬身说道:“陛下,此次普查户口,任务艰巨,臣等已选派了诸多精明能干的官吏作为使者,分赴各地,只是这天下广袤,各地情况复杂,还望陛下能多给些时日,以确保普查周全呐。”
朕微微点头,说道:“朕知晓此事不易,不过这关乎大明的根基,务必做到详实准确,不可敷衍了事。朕会责令各地官府全力协助,若有懈怠者,朕绝不轻饶。”
那户部尚书领了旨意,便赶忙下去安排去了。
且说那第一批使者出发后,各地便热闹了起来。
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百姓们听闻朝廷派人来普查户口了,皆是议论纷纷。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说道:“朝廷这是要摸清咱的家底了呀,也不知这普查了户口之后,赋税啥的会不会有变化呢。”
一个年轻后生却满不在乎地说道:“管他呢,咱如实报了便是,咱又没做啥亏心事,怕啥呀。”
众人正说着,便见几个身着官服的使者在当地里正的带领下,走街串巷,开始一家一家地询问情况了。
使者们态度还算和善,每到一家,便先是客气地说明来意,然后按照户帖上的要求,询问着家中人口的姓名、年岁、籍贯、所从事的营生等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
有户人家,当家的是个憨厚老实的庄稼汉,见使者们来问,还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说道:“官……官爷,咱这一家老小,都是本本分分种地的,没啥别的事儿呀,您问啥,咱就答啥。”
使者笑着说道:“老乡,莫紧张,咱就是来了解下情况,如实说了就好,这也是朝廷为了更好地治理咱这地方呢。”
那庄稼汉听了,这才放松下来,老老实实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个遍。
可也有些人家,心里打着小算盘,想着能不能少报些人口,好少交点赋税,便在报数的时候,支支吾吾,含糊其辞。
使者们都是经验丰富之人,一眼便瞧出了不对劲,当下便严肃地说道:“老乡,咱这可是朝廷的差事,你们可得如实上报,若是故意隐瞒,被查出来了,那可是要受罚的呀。”
那些人一听,吓得赶忙改了口,如实说了起来,心中暗自庆幸没酿成大错。
再说那陈生这边,衙门里也接到了不少从各地反馈回来的情况,有顺利的,也有遇到麻烦的,陈生负责整理这些信息,看着那五花八门的记录,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有一回,他看到一份记录上说,某个偏远村子里,因为村民大多不识字,对这普查户口的事儿也不明白,起初还以为是官府要抓人去服徭役呢,吓得全村人都躲了起来,使者们费了好大劲,找了村里的老秀才去解释,才把村民们安抚下来,继续进行普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