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二年,大明的边境线上,气氛犹如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那北方的瓦剌,自土木堡一役后,虽元气有所损伤,可依旧如那草原上的饿狼,时不时觊觎着大明的疆土,屡屡犯边,烧杀抢掠,让边境的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惶恐与不安之中。朝廷上下,对此亦是忧心忡忡,深知若不妥善应对这瓦剌边患,那大明的安稳、百姓的太平都将无从谈起,于是乎,一道道应对之策在朝堂的商议中逐渐成形,可这其中的艰难险阻,又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
据《明史·边防志》记载:“景泰间,瓦剌数扰边,边民弗宁,朝廷乃谋多策以御之。或增戍卒,固边墙;或通谍报,严稽查;或兴互市,缓其势,然施行之中,困阻颇多,边患之除,非一日之功也。”短短数语,便道出了当时应对瓦剌边患的大致情形。瓦剌多次侵扰边境,边境百姓不得安宁,朝廷为此谋划了诸多策略来抵御,有的是增加戍边的士卒,加固边境的城墙;有的是加强情报传递,严格稽查往来人员;还有的是开设互市,试图缓和双方的紧张局势,然而在这些举措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阻碍,想要彻底消除边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儿,也由此为这围绕“应对瓦剌边患举措”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充满艰辛与变数的历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脉络。
在大同城,住着一位名叫李长风的年轻镖师,年方二十有三,生得身姿挺拔,面容刚毅,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英气。他自幼拜在城中一位有名的武师门下,习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尤其那手中的长枪,耍起来虎虎生风,令人赞叹。李长风为人豪爽仗义,重情重义,见不得弱者受欺负,只要听闻哪里有不平之事,总会忍不住拔刀相助,可就是性子有些急躁,做事有时欠缺考虑,这也为他后来的坎坷命运埋下了伏笔。
这日,李长风刚完成一趟镖行的活儿,回到镖局,正与师兄弟们分享着路上的见闻,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好奇,便出门去查看,只见一群百姓围聚在一起,神色慌张,正七嘴八舌地说着什么。李长风走近一听,原来是又有瓦剌的骑兵来犯边了,就在离大同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烧杀抢掠,不少村民死伤,房屋也被烧毁了许多。
李长风听着百姓们的哭诉,心中怒火中烧,他紧握着拳头,恨恨地说道:“这瓦剌贼子,实在是太可恶了,屡屡犯我边境,残害我百姓,真当我大明无人了吗!”一位年长的百姓叹着气说道:“唉,朝廷虽说也在想办法应对,可这瓦剌的侵扰却不见少啊,咱们这日子过得是提心吊胆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呀。”
回到镖局后,李长风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他想着自己一身武艺,不能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得为这抵御瓦剌边患出份力才是。正巧,没过几日,镖局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原来是朝廷要往边境的一处军营运送一批兵器物资,这可是关系到边防的大事,镖局上下都不敢懈怠,李长风更是主动请缨,要亲自押送这趟镖。
出发前,镖局的总镖头叮嘱他:“长风啊,此次押送任务艰巨,你可得小心谨慎些,这一路上不仅要防备那瓦剌的偷袭,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千万不能出岔子呀。”李长风拍着胸脯说道:“总镖头放心,我定当全力以赴,就算拼了这条性命,也会把这批物资安全送到军营的。”
李长风带着一众镖师,押着镖车,踏上了前往边境军营的路途。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行至一处山谷时,李长风心中突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让镖队停下,仔细观察着四周的情况。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听到一阵马蹄声传来,只见一群瓦剌骑兵从山谷两侧冲了出来,将他们团团围住。为首的瓦剌头目用不太流利的汉话喊道:“大明的人,把你们的物资留下,饶你们不死,不然,今天就是你们的死期!”
李长风见状,毫无惧色,他手持长枪,跃到队伍前面,大声喝道:“你们这些强盗,休想打这批物资的主意,有我李长风在,你们休想得逞!”说罢,便纵马朝着瓦剌骑兵冲了过去。
双方瞬间混战在一起,李长风的枪法出神入化,接连挑落了几个瓦剌骑兵,可对方人多势众,镖师们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就在这时,李长风瞅准时机,一枪刺中了那瓦剌头目的肩膀,头目吃痛,大喊一声,带着手下的人往后退去,不甘心地逃走了。
李长风等人松了口气,可也不敢多做停留,赶忙继续赶路,终于顺利地将物资送到了边境军营。军营的将领对他们的英勇之举十分赞赏,还邀请他们在军营里歇息几日,李长风趁机向将领打听起朝廷应对瓦剌边患的举措。
那将领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如今是想尽了办法呀,一方面不断往咱们这儿增派兵力,加固城墙,可这瓦剌贼子狡猾得很,他们机动性强,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咱们防不胜防;另一方面,朝廷也想通过互市来安抚他们,可这事儿也不顺利,瓦剌那边总是提出些过分的要求,互市也是时开时停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