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十年,大明的天下在历经了诸多风雨后,百姓们的日子过得颇为艰难。连年的战事虽已渐歇,可那战争留下的创伤却还未抚平,农田多有荒废,百姓们既要忙着重新开垦土地、播种庄稼,又要应付那压在肩头沉甸甸的赋税,实在是苦不堪言。不少人家为了凑齐赋税,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甚至有些穷苦人家被逼到了卖儿鬻女的境地,整个民间都弥漫着一股压抑与无奈的气息。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景泰间,民力凋敝,赋税繁重,上察其情,遂诏令减免各地赋税负担,以苏民困,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于农事,期天下渐复繁荣之象。”这般简短的文字,却清晰地道出了当时的困境与朝廷的举措。百姓们不堪重负,朝廷知晓后,下达诏令减免各地赋税,旨在舒缓百姓的困苦,让大家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期望天下能慢慢恢复往日的繁荣,也由此为这围绕着减免各地赋税负担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饱含希望与波折的历史有了可寻的脉络。
在杭州城,住着一位名叫林婉儿的年轻女子,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身姿婀娜,虽是女儿身,却有着不输男子的果敢与聪慧。她本是城中一家茶馆老板的女儿,自幼跟着父亲在茶馆里帮忙,见多了南来北往的客人,听遍了世间的奇闻轶事,因而心思颇为活络,对人情世故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林婉儿性格直爽,心地善良,还有着些许俏皮劲儿,对那朝堂之上的事儿,原本只是偶尔听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甚远,可命运的齿轮转动,却让她意外地卷入了这场关乎赋税减免的大事之中,从此与这关系着万千百姓生计的事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日,林婉儿如往常一般在茶馆里帮忙招呼客人,正忙着给一桌客人上茶时,就听到邻桌的几位老者在唉声叹气地谈论着赋税的事儿。一位白胡子老者皱着眉头说道:“这赋税一年比一年重啊,咱这把老骨头,拼死拼活地在地里劳作,可到了交赋税的时候,还是凑不够数,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该咋过哟。”另一位老者也附和道:“是啊,家里的粮食都快交光了,孩子们都饿得面黄肌瘦的,唉,这日子可太难了。”林婉儿听着,心中一阵酸楚,她深知百姓们的不易,可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叹气。
回到家中,林婉儿与父亲说起了这事,父亲也是一脸愁苦,说道:“婉儿啊,如今这赋税确实是个大难题,咱们茶馆的生意也受了影响,客人兜里没银子,哪还有闲钱来喝茶听书呀,唉,就盼着朝廷能想点办法,给咱老百姓减减负担咯。”林婉儿点头称是,心中也盼着能有转机出现。
没过几日,杭州城里便传开了朝廷要减免各地赋税负担的消息,一时间,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都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笑容,仿佛压在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要被挪开了。林婉儿在茶馆里听到客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此事,心中也十分高兴,想着这下百姓们的日子总算能好过些了。
可这赋税减免的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就顺利落实呢。朝廷的诏令虽然下达了,但具体到各地,还得经过层层官员去执行,而有些官员,平日里就靠着收税中饱私囊,一听说要减免赋税,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愿意。
杭州城的税吏王富贵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贪婪狡诈,仗着自己在衙门里管着收税的事儿,平日里没少克扣百姓的钱财。一听到赋税要减免的消息,他便琢磨着怎么从中作梗,好继续捞取好处。他召集了手下的几个小吏,在一处偏僻的酒馆里密谋起来。王富贵皱着眉头说道:“这朝廷真是的,说减免赋税就减免赋税,那咱们的油水可就少了呀,大伙可得想想办法,不能让这到手的鸭子飞了。”一个小吏附和道:“大人说得对,可这是朝廷的诏令,咱们能有啥办法呀?”王富贵眼珠一转,说道:“哼,办法总是有的,咱们可以在丈量土地、统计户数这些事儿上做做手脚,让百姓们该交的税还是交那么多,对外就说按朝廷的旨意办了,只要咱们做得隐蔽些,谁能知道呢。”众小吏听了,虽觉得有些冒险,但一想到能继续捞钱,便都纷纷点头同意了。
林婉儿的父亲听说了赋税减免的消息后,满心欢喜地等着能少交点税,也好给家里多留些口粮。可到了该交税的时候,却发现税吏算出来的数目和以往并没有太大差别,他心中疑惑,便去问那王富贵:“王大人,不是说朝廷减免赋税了吗?怎么咱这税还是这么多呀?”王富贵眼皮都不抬一下,说道:“你懂什么呀,朝廷是减免了些,可你家这土地面积、人口情况摆在这里,该交的还是得交,别在这儿啰嗦了,赶紧交钱去!”林婉儿的父亲无奈,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想办法凑钱。
林婉儿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气愤,她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便决定去打听打听情况。她先是找到了平日里在茶馆里常来喝茶的一位老秀才,这老秀才见多识广,对衙门里的事儿也略知一二。林婉儿把情况一说,老秀才摸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婉儿姑娘,我看这事儿不简单啊,怕是那税吏从中捣鬼了,你不妨去问问其他百姓,看看是不是都这样,若真是如此,咱们可以联名去上告呀。”林婉儿听了,觉得有理,便赶忙去四处询问,这一问才发现,好多百姓都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大家都怨声载道,却又不知该如何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