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香yan的故事,这样逼真的画面感,若说你什么都没做,打死也没人相信,指不定被人骂做了吃干摸尽翻脸不认人的负心汉,这与他平日里诚实可靠小郎君的名头大大的不符,所以这事儿还解释不得,可不解释,家中的极为娇妻还能绕得了自己,今晚的家法,只怕是少不了。(..)
正独自苦恼,崔敏走了进来,说是尚书大人着急众人说话儿,吏部官员全都得去。
尚书大人掌管天下官儿的升迁任免,自是没人敢轻视,杨峥应了声,放下《大明士林报》便去了,一路上,没少吸引众人的目光,虽说大伙儿没说什么,但表情,有羡慕的,有嘲弄的,也有幸灾乐祸的,不一而足,杨峥知道,这是他们纸后的反应,所以并不在意,在这个时代,虽说道德文章,名声都在官场尤为重要,但风流韵事却出乎意料之外的被人容忍,就是那些以清流自居,以道义化身的言官,也很少那这个作为攻击官员道德的对象,可以说在官员的风流韵事上,大明很好的继承了宋代的君子之风。
会议在尚书大人的签押房里召开的,说是大小官员,但杨峥下,除了自己这个侍郎,也就是下面的文选司验封司考功司稽勋司等官员,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几个人,与尚书大人的签押房实在不是什么问题。
众人落了座,开始彼此说这话儿,当着杨峥的面儿,自没人敢说这则风流韵事,大多一本正经的谈论最近的西洋一事上,由于杨峥致力于打造大明航海指南,让更多的人熟悉海航知识,不至于郑和之后,后继无人,所以每日的《郑和海航日记》长篇连载之外,还特意刊登了《郑和海航图》,将从永乐年先后六次下西洋的路线明确的标明,以及在海上该如何运用海航图等等问题,采用问答方式,加以解释,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从报纸创办开始,除了“大明学风“外,一直被杨峥门的”海航记忆“却意外的受到了追捧,事实上这还是大明风气渐开,开海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航知识,才让这一栏有声有色的开展了下去。
众人讨论的无非是西洋诸国的风土人情,这些事儿杨峥早已从马欢所撰写的书记中所以没有听下去的意思,干脆独自思索自己的烦心事。
正想着回去该如何解说才能更好的让大小姐等人相信,自己比小葱拌豆腐还要清白的清白问题,就在这时听得崔敏轻轻道:“尚书大人来了?”
杨峥抬头只见左侧的珠帘发出珠粒撞击的声响,跟着珠帘被一只手拨开了一片,郭琎那张并不好,就从珠帘后露了出来,跟着一身绯红色的大红官袍,胸前的那只二品特有的‘锦鸡’显得十分耀眼。
众人忙起来躬身行礼:“见过尚书大人?”
杨峥也抱了抱拳,算是意思了下。
郭琎微微一笑,迅速回了一礼,两道还算温和的目光一一在众人的脸上扫了一下,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杨峥觉得尚书大人的目光在自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躲闪了一下,虽是一刹那的功夫,但他还是扑捉到了,心里不免有些奇怪。
事实上,郭琎躲闪的眼光,杨峥多少能二,这次的大争斗,其导火线就是自己私自建议将西洋宝物十分之一让给皇室,当时知道此事的人,除了皇帝,杨士奇杨荣杨溥自己之外,剩下的就是郭资郭琎了,当然了也不排除y隔墙有耳,有太监有婢女听说了传了出去,但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况且太监与文官素来不对付,加上自己与太监的关系谈不上好,但总算不太坏,本着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太监的宗旨,这些年没少给他们些好处,所以纵然是他们听到了这消息,也断然不会送给言官,所以从最大可能性上将太监排除了,那么剩下的就这几个人了,三杨老成持重,从根本上是赞成开海精,下西洋的,断然不会再在这事儿上生出祸端来,再者就是三人一心求朝局稳定这件事上,他们不会这么做,那么可能的只有郭资郭琎两人了,从郭资后来的表现及一贯的为人像是做这事儿的人,再者,户部是开海禁,下西洋的忠实拥护者,断然没必要去诋毁一个一心促成开海禁下西洋的功臣,因为两人在根本的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朝廷谋取财富,让大明户部充盈,单凭这一点,足以将其排除在外,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了。
对于这种猜疑,杨峥也不是没让人去调查过,但以锦衣卫的本事都只能找到蛛丝马迹,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也不能说什么,不说大明律法,下级诋毁上司,下场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个洪武年早有教训流传下来。
不知是不是心里有愧,自从大争斗后,眼神时,多了几分畏惧,杨峥起初没回过味儿,但他终究是官场中人,事后也有所体会,想起前些时日的那种凄惨,对于这份敬畏,也坦而然之,有时候干脆装作不知道,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的确让人头疼,头疼就头疼吧,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也算是对得起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