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都灵的球员普遍拥有出色的技术能力。
即便像马罗索这样的英俊小生型后卫也能够像颠球一样轻松将类似于香烟盒的物品颠上数十下。
同时,都灵队毫无疑问吸取了“多瑙河流派”标志性的短传渗透、精准控制和轮转换位打法。
在爱博斯坦的指导下,都灵队非常重视体能储备和对于空间的利用——这些都是全攻全守战术的重要内核。
换句话说,王朝都灵不仅仅是一支强队,更是一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强队。
当时的都灵阵中,包括洛伊克、加贝托和马佐拉在内的6到7名球员是意大利国家队的主力之选。
而马罗索、卡斯蒂利亚诺和里加蒙蒂等人也都是国家队常客。
最极端的情况下,波佐曾在1947年与匈牙利的一场友谊赛中派出了10名都灵队球员。
唯一没出场的都灵球员是门将巴奇加卢波,而他其实是当时国家队的正选门将。
之所以将其调整出主力阵容,是因为波佐觉得国家队比赛上11个都灵球员显得不妥。
这样一个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当时都灵队的超然地位。
尽管苏佩加空难的毁灭性打击让这样一支王者之师在最巅峰的时刻突然滑落,但王者都灵已足以被载入世界足球史册。
王朝都灵的强大固然令人侧目。
但意大利足球战术风潮的转向,却未必让所有人满意。
至少波佐就是一位在时代发展变化的面前高兴不起来的人。
波佐始终是235战术的支持者,他将WM战术称为sistema。
他眼里,WM战术“会剥夺意大利球员追求进步的能力,而所有的意大利球员都至少应当幻想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踢球”。
但是随着WM的逐渐流行,以及国内各大俱乐部在使用metodo或sistema的问题上出现分裂的现实,让作为意大利国家队主帅的他十分矛盾。
他难以把metodo的要求直接嫁接到已经逐渐习惯了WM的球员身上,且反之亦然。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发觉自己不得不努力想办法把两拨说着不同战术语言的球员凑到一块儿。他们彼此之间无法理解对方;有时甚至会出现两名球员盯防对方一名内锋的情况”。
当时的意大利国内,已经出现了从战术角度认为波佐不再适宜继续执教国家队的声音。
而且这种声音的音量还在日益增大。
在国内舆论以及当时已出任国家队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诺沃的影响下,波佐不情愿的开始使用WM战术。
但做出了自己的保留。
首先,与WM战术下两名wing half侧重防守不同,波佐依然更强调他们在进攻中的作用。
其次,相比于防守能力更出色的贝纳尔迪尼和里加蒙蒂,波佐更倾向于选择攻守平衡、偏向进攻的尤文中前卫卡尔洛-帕罗拉担任主力。
事实上,波佐几乎始终冷落着贝纳尔迪尼和里加蒙蒂。
波佐的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自然会导致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场被载入史册的国际友谊赛中集中爆发了。
意大利都灵,波佐率领的意大利国家队与英格兰即将进行一场友谊赛。
这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比赛,当时的意大利还头顶着世界杯卫冕冠军的光环。
而英格兰队仍是强大、高冷、令人敬畏的现代足球鼻祖,是所有其他球队都梦想击败的对象。
不仅如此,两支球队曾于1934年在海布里球场踢过一场友谊赛,而那场比赛进行的相当激烈甚至粗暴。
以至于被后世称为“海布里的死斗”,两支球队也在那场比赛中结下了梁子。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真正的重量级对决。赛前,英格兰国家队主帅对比赛高度重视,专程考察了意大利国家队的训练。
以至于回到国家队后组织球员进行非常大强度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
用球队内锋莫滕森的话说来说,“我们进行了几乎前所未有过的训练,有那么两三天的训练量是我本人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的所有训练中强度最大的”。
球队头号球星斯坦利-马修斯也承认意大利人“用脚控制球的本领几乎和用手控球一样好”。
看起来,比起足球鼻祖,意大利队在技术层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且他们还占据着地利与人和。
这似乎是一场强弱相对确定的比赛,而最终的比分也确实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但结果却是英格兰人在客场4比0大胜东道主!
本场比赛波佐派出了巴奇加卢波、巴拉林、格雷扎、洛伊克、加贝托、门蒂和马佐拉等7名都灵球员。
以及卡罗拉和AC米兰的着名边锋卡拉佩莱塞和中场安诺瓦齐等人。
而英格兰方面,由马修斯、汤姆-芬尼、莫滕森、劳顿组成的锋线,则被认为是5前锋时代的英格兰所拥有过的最佳攻击组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