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用马修斯的话来说,意大利人“从比赛一开始就对我们的球门发起了围攻”。
而且“他们的一些一脚出球配合非常精彩。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站在看台上的话,肯定会非常享受他们的足球”。
然而,猛烈的进攻和占优的技术能力,并没有为意大利人打开胜利之门,反而因为阵型的严重失衡给蓝衣军团带来了主场失利的苦果。
意大利人的攻守平衡显得是那样的幼稚。
在几乎每一个进球中,我们都看不到意大利中场的身影。
英格兰的超级锋线几乎总能利用反击机会,以3到4名球员的攻击组冲击意大利人薄弱的3人防线。
诚然,英格兰人的第一粒进球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莫滕森似传似射的一脚球直接飞进了球门,打了门将巴奇加卢波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其余3粒进球,都是对意大利薄弱防守的无情摧残:劳顿后点接应传中头球破门。
右后卫巴拉林严重漏人;芬尼右肋部突破后斜射,左后卫埃利亚尼被彻底击败。
又是芬尼在左路和队友配合后晃过后卫单刀抽射得手,整条意大利防线几乎毫无抵抗。
在整个过程中,英格兰人的速度、力量、冲击力、体能,以及他们的反击能力和把握机会水平表现的淋漓尽致。
波佐的WM,非但完全没有起到加固防守的作用,反而因为阵型的严重脱节而遭受了狠狠的教训。
尽管比赛中意大利队也创造出了数次良机,并且有1个进球被吹罚越位,但最终的比分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赛后,英国人对比赛进行了这样的总结:“英格兰为什么能赢?因为球队的防守在合适的时间起到了效果,而且当机会出现时,前锋们知道如何射门得分”。
英格兰人的得,恰恰是意大利人的失。
WM是一个更加追求防守的体系,连内锋甚至边锋往往都要回防。
而波佐和他那在metodo与WM之间摇摆不定的战术做不到这一点。
当时的意大利远没有日后防守体系大师的模样,反而更类似于2014年世界杯上惨败于荷兰一役的西班牙。
不仅如此,意大利球员的技术允许他们能够控制皮球,也能创造机会,但在最顶尖的舞台上。
他们把握机会的能力仍显欠缺。
马佐拉、加贝托门蒂等人虽在国内大杀四方,但他们的能力比起梅阿查、皮奥拉、奥尔西等前锋还是有一定的欠缺。
主动控球、狂轰滥炸的技术精英却在门前一次次挥霍良机乃至最终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谈及意大利足球的战术发展,乃至整个意大利足球发展史,波佐和他的metodo一定是绕不过去的元素。
某种意义上说,意大利人研究、发展足球战术的优良传统,正是从metodo真正开始的。
metodo是波佐本人的精心设计,是WM与235战术相协调的产物,在继续坚持235积极进攻思路大框架下,融合了强化防守的理念和要求。
30年代,依靠这一战术和梅阿查、皮奥拉、奥尔西、蒙蒂、安德雷奥洛等球星的良好表现。
意大利的足球一度成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代表性力量。
然而,也正因为metodo本质上是一个从235到WM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战术,其最终在意大利被WM取代,也基本符合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
遗憾的是,和WM有直接关联的一些人物,最终似乎都没能摆脱比较凄凉的结局。
波佐于1948年卸任国家队主教练一职,随后转型做了记者和评论员,但都没有太大的建树。
更加可惜的是,虽然他本身在二战期间很可能并不是一名法西斯主义者,但他的一些所作所为还是让他被打上了法西斯的标签。
以至于令他的声誉遭受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1990年世界杯前夕,都灵市内一座为迎接世界杯而动工新建的球场准备落成并投入使用。
这座日后被命名为德尔-阿尔卑球场的建筑原本预定使用的名称就是维托里奥-波佐球场,最终这一动议却因为波佐本人的争议性而无奈作罢。
一位为意大利足球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却未能得到符合其身份与贡献的纪念,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至于metodo战术标志性人物蒙蒂,其结局也不算太好。
蒙蒂因其防守端的球风始终饱受争议。
而1934年海布里死斗中,一向防守粗野的蒙蒂这次算是吃了大亏。
他在开场后不久与对方中锋德雷克的一次大尺度对抗中折断了腿。
在当时,这样的伤病足以结束一名球员的职业生涯,而蒙蒂的状态也因此大受影响。
此后,虽然他为尤文图斯一直效力到1939年方才退役,但水平已经大不如前。
其国家队的生涯也于1936年画上休止符。
更为可惜的是,类似于波佐,蒙蒂也由于其过于粗放的球风,以及所谓的“背叛阿根廷”等原因一直饱受争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