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自己亲爹贪慕权势,找着汝阳侯唐衡求的亲。
唐衡未曾事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照顾过他们荀家。
唐衡倒了,也没怎么连累他们。
倒是他们家那些长辈,他爹求亲的时候不拦着,等他岳父死了却嫌弃起人家的宦官身份。
生生用冷眼磨折死了唐氏。
要说起他被人讥讽,那不是他爹替他找的么?
求亲的时候就该料到有这一节,关人家姑娘什么事儿?
这么一想,荀彧倒觉得过意不去了。
顺带又想起自己幼时那位大自己十多岁的妻子,带着自己玩耍的往事。
是个很温柔的人呢!
荀彧要说功利是真功利,但他不怎么缺德。
想明白此节之后,把膝下的儿子过继了一个算在唐氏名下。
这才带着儿子去唐家请罪,很是挨了几顿唐家长辈的臭骂。
但他致歉请罪之意甚笃,一来二去唐家这边的态度也就逐渐软化了。
关键是荀彧愿意把一个儿子过继算在唐氏名下,这意味着并无所出的唐氏以后是有人祭奠的。
那时候的人,对于死后有没有后人祭奠看得比生前遭没遭罪更重要。
所以虽然还是不给荀彧好脸,但对他算作唐氏名下的儿子极好。
慢慢两家也就恢复了走动,依旧算作亲族了。
有唐家的女眷进宫,把这件事当做闲话说给了唐妃,唐妃对荀彧印象也改观了。
顺带着枕头风又吹给了庚哥。
庚哥这个耳根特别软的咸鱼昏君对荀家也就没那么厌恶了。
其实厌恶也不影响啥。
他上辈子还特别厌恶他爹的一个助理呢。
就是不喜欢,觉得特别会算计又特别有野心。
但听说那哥们儿能力特强。
他要有机会继承他上辈子那爹的财富帝国,那哥们儿他是要重用的。
给他大权又如何,反正股份在自己手里。
按照庚哥当初想的,股份分给那哥们儿一些让他控股都不要紧。
他那心脏爹知道他这么想怕是要气死。
庚哥觉得只要自己手里有干股能分红够自己混吃等死就行。
上辈子他敢,这辈子他不敢了。
因为上辈子那哥们儿不至于弄死他,弄死他股份也到不了那哥们儿手里。
这辈子不一样,没股份这说法,说弄死他就能让他啥都不剩。
但有这资格的也就他那憨批弟弟。
荀彧没多此一举拥立他那憨批弟弟的必要,再功利些他再厌恶也不至于难为。
又是他那心脏爹教的,上位者用人不能凭自己好恶。
他心脏爹什么都教给他了,就是教不会他积极和上进。
荀家子弟科试表现果然很出色。
后世原本这种考试叫科举,是因为它是用来取代察举制度的。
九品中正制和之前的选士都是察举。
察举就是观察并举荐,你到什么地位就有资格观察和举荐什么人才。
科举就是分科用考试举士,包括很多不同考试科目的内容。
譬如有秀才科、明经科、俊士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等。
进士科、明经科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点。
唐代科举面向整个社会,科目多达一百多科,你觉得你擅长哪方面就考相应的科目。
但不糊名,所以判卷的看人下菜碟是常有的事。
宋初科举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孝弟力田科、奇材异行科,文武材干科等。
这个时候就开始糊名了。
并且不乏是临时起意的科目。
譬如宋太宗过生日时曾设“日应百篇科”,要求应试者一日内作诗百篇。
那当然是考谁马屁拍得好。
宋仁宗时期,定其名曰贤良方正。
分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才任边寄科六科。
后面又应司马光上书增加了十科。
到明清科目差不多基本定型。
明太祖朱重八洪武十三年,“别置四辅官,命天下举山林之士”。
“其科曰聪明正直,曰孝悌力田,曰贤良方正,曰文学术数。”
从此选士的科目就定在这几科范围内。
明代还有一科叫“不求闻达科”,这科宋代也有,“然非有司所敢举也”,也不常设。
明朝陈静诚、吴康斋、陈白沙都是从这一科出身的。
清袭明制,主要的也就那四科,但也有个特殊的科。
为了分化瓦解为明朝守节的遗民文人,康熙时搞了个“博学宏词科”。
那些“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纷纷离开隐居多年的山林前去应试,被人嘲笑为“一队夷齐下首阳”。
这科录取的多是老年人,也被当做对屡试不中文人的“恩科”。
嘉庆时,山东人王服经八十四岁被录取,入翰林。
还有个叫王严的八十六岁考中,可惜年纪太大,“未及殿试卒”。
所谓八股文是指应试文体,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