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宫廷生活的沉迷让张良坐不住了,但他又不好去说。这时一个人跳出来了,他不是别人,是刘邦的连襟,当年沛县城内的屠夫,如今刘邦帐下的将军樊哙。那天樊哙闯进宫去,瞪着眼睛对坐在龙床上拥香抱玉的刘邦吼到:“沛公是要夺取天下,还是要当个大财主啊!”
刘邦睁眼一看,是部将樊哙。他知道这家伙脾气粗暴,若换了其他人,还真没人敢在他面前这么吼。这时刘邦正在兴头上,就不耐烦地朝樊哙挥挥手,意思让他先出去。
樊哙并不理会,他还要喊。这时张良出现了,他对刘邦说:“沛公,樊将军说得有理呀。正是因为秦朝暴虐无道,失去了民心,才亡了国,沛公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如果只是贪图享受,这不是在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吗?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沛公听樊将军的劝告,离开皇宫吧。”
刘邦见张良也出面说话了,自然不敢怠慢,忙起身坐正,呵退身边的美女。他听着张良继续往下说:“现在六国的贵族旧部都在向咸阳进军,尤其是楚国项羽,势力非常强大,沛公还能在此高枕而卧吗?”
刘邦问:“你说下一步怎么办?”几场胜仗下来,刘邦对张良已经十分信任了。
张良说:“当前要紧的是安抚百姓、安定民心和恢复秩序,等待各路诸侯的到来。”
刘邦说:“好吧,就这样办。”
刘邦本来就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他理解了张良话语中的含义。于是命令将士们立即封了宫廷内所有的库房,又召集军队将领和各县父老,对他们宣布:“从即日起,我给大家定下三条法令: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伤人要判罪,第三,偷盗东西要处罚。我们到关中,就是替父老乡亲们铲除暴秦统治的,决不能做任何坑害百姓的事情。我军也将离开咸阳城,驻扎到灞上。”
刘邦的“约法三章”,得到关中百姓的广泛拥护,大家纷纷相传,深得人心。一时间各县乡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杀猪宰羊,到灞上慰劳军队。
巨鹿之战以后,项羽名声大振,那些齐国、赵国和燕国的将军们俯首帖耳地听凭项羽他的指挥,谁也不敢怠慢。这时候的项羽实际上已经成了诸侯上将军,成为诸侯们的统帅。那一年只有二十五岁的项羽,英姿飒爽,豪气冲天。
巨鹿一战,基本消灭了秦国两大主力之一的王离部队,目前还剩下退守漳河以北的章邯部队了。项羽自然不会放过这位秦国大将,灭了他不仅扫清了率部西进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叔父项梁报了仇。
章邯惊魂未定地凭借漳河据守,一面又派人请秦二世向这里增兵。眼前的这位对手太厉害了,仅凭自己区区二十万军队未必能顶得住项羽的进攻。
然而,苦苦等待的援军没有来,反而等到了秦二世责怪他的诏书。诏书中,秦二世不但指责他在巨鹿一战中指挥不力,甚至威胁要解除他的统帅权。章邯自率兵东进以来,连连取胜,自认为给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只一次失利,就招致皇帝如此无情的指责,心里实在不好受。章邯知道自己现在是秦国唯一的一支具有实力的军队,王离被俘后,秦国再也组织不起一支像样的军队了。蒙恬、蒙毅兄弟被赵高陷害后,也找不出像样的统帅人物。所以说,他的这支军队将是秦国唯一的武装力量,也关系着秦国的命运,这一点皇帝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但皇帝在诏书中的指责与对他的不信任,让章邯意识到这可能又是赵高的主意。这个赵高,他到底要干什么?为了摸清秦二世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并设法请来援军,章邯派部将司马欣再次到咸阳探听虚实,请求援兵。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欣狼狈地回来了。他告诉章邯,此次到咸阳,连秦二世的面都没有见上,胡亥已不理朝政,紧急的事情全由赵高转达。更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丞相李斯已被赵高陷害入狱,后又诬其谋反被处死。章邯听到这,不禁仰天长叹,他预感到秦朝的江山已经不稳了。司马欣又告诉他,这次去咸阳,他还遭到赵高派的杀手追杀,幸亏自己走了一条小路逃走,否则早已命归西天了。章邯没有想到,自己率兵离开咸阳短短两年时间,朝廷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这时司马欣又说道:“将军,依在下之见,此番与义军交战。既使胜了,必遭赵高妒忌,陷害将军。如果败了,更难逃死罪。还望将军多加斟酌,早作打算。”
章邯听到这,挥挥手让司马欣退下,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
士气正旺的项羽赶到漳河边,就组织了大规模的渡河作战。全军将士受巨鹿之战胜利的鼓舞,一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几次相遇都以项羽军队大胜作罢。
章邯无心迎战,又不能率军退却,处在进退两难之中。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讲和,实际上也就是投降。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纠结了许久,他实在不情愿这样做,但莫测的朝廷、险恶的赵高和无望的前程,使他终于下定了这个决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